腾讯封杀微软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 或触及微信未来发展战略
就在前两天人们欢度端午节的时候,国内互联网爆出一条惊人消息:腾讯称由微软开发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涉嫌泄漏用户隐私,破坏用户体验,因此全面封杀小冰,目前微信上小冰机器人已经全部被腾讯清除。前瞻认为,腾讯此次封杀微软的小冰,可能是因为小冰触及到微信未来的发展战略,腾讯很可能已经在研发自己的微信智能聊天机器人。
在端午节之前,微软亚太研究院就召开媒体见面会,宣布发布专门针对腾讯微信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而小冰将实现群聊等人机交互功能,同时还具有群提醒,百科,天气、交通指南、餐饮等功能。
首批发布的小冰帐号共计10万个,在正式上线不久就被微信用户全部认领,而排队的用户更是高达数万人。在两天后,微软小冰加入的微信群达到了150万,而此时一些假冒的微软小冰帐号也出现在了微信群中。
然而微软乐极生悲,6月1日微软小冰官方发布页面域名被劫持,无法访问,随后腾讯开始全面封杀微软小冰帐号,无论真假。据腾讯称,微软小冰涉嫌泄漏用户隐私,诱导用户加群等违规行为,因此腾讯依照管理规则对此进行处理。
明面上看腾讯是按规则办事,封杀微软小冰。据腾讯称,微软小冰是微软自行开发的软件,与腾讯公司没有任何的关联,如果小冰触及到微信的既定规则,依照规则处理并无不妥。但是微软对外公布的消息是曾经向腾讯寻求过对话,建立合作关系,但是腾讯并没有回应。
根据前瞻的推测,腾讯封杀微软小冰是为自己的产品链所着想,腾讯很可能已经在研发一款微信聊天机器人,而微软小冰却撞到了枪口之上。在很早之前,腾讯就在QQ端上曾经推出过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进行过测试,所以腾讯要在微信端推出聊天机器人的可能性也很大。
腾讯对微软小冰进行封杀,无非是为将来自己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产品进行铺路。如果放任微软小冰抢夺用户群体的话,更多的第三方厂商就很可能觊觎微信这块还未完全被开垦的处女地,这对腾讯来说,无疑不是从它身上挖肉。
小编哭晕在厕所,腾讯即将推出一款智能资讯App“新闻超秘”,里面所有稿件都是由机器人撰写。
早在2015年,腾讯推出的写稿机器人快速撰稿能力震惊了新闻界,在去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更是有1秒成稿,16天撰文36万字的惊人成绩。
而今,腾讯全新APP“新闻超秘”的工作原理是,先在全网范围进行新闻内容搜索,再由写稿机器人依据一定分类筛选整合成新闻简报,最后利用语音交互将信息投放给用户,功能尚处于内测阶段。
它的任务就是快速捕捉事件核心,整合出最直观简洁的新闻内容。它能将一篇1473个字段的长文报道快速整合精简成200字的短文,精简过程不到一秒,这工作效率堪称“秒杀”。
而它根据算法筛选整合出的内容,在数据呈现精准度上与人类编辑出的内容几乎无差别。
针对“标题党”软文和广告文,“新闻超秘”则是通过“时间、热度、属性分类、文章来源”等维度来筛选出关键资讯,剔除掉无关或冗余内容。
新闻超秘改变了传统看报纸、刷网页获取新闻的阅读方式,它能为你语音播报实时新闻。通过深度学习大量语音数据,超秘能“听懂”并执行语音指令,还能个性化推荐资讯。
通过深度学习,超秘还希望未来能延伸成为一个集合了天气、汽车、娱乐、科技、重大政策、资产管理等等众多场景在内的服务平台。
比如说可以推送告知你最近买的股票怎么样、投资基金涨了多少钱;再如最新的房地产政策,假设买了一套学区房,它会提醒你,最近房地产政策频出,你要关注一下你的资产安全等。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简称《机器人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简称《智能制造规划》)。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普及。
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机器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中长期市场潜力较大。
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我国已经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王卫明表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等。
《机器人规划》强调,必须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机器人规划》提出,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机器人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强化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方面,《机器人规划》要求,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机器人规划》提出“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重点提升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新型传感器和智能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发展路线图绘就
《智能制造规划》提出的2025年具体目标包括: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智能制造规划》专门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覆盖加工、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强化标准作业、可视管控、精准配送、最优库存,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强化精益生产,建设一批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规划》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拉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介绍,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持续拓展,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由2015年的51台/万人大幅增长到2020年的246台/万人,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市场潜力大
《机器人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的发展目标,并部署了“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和“‘机器人+’应用行动”方案,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研制和行业应用需求。
例如,在汽车、电子、机械、仓储物流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机器人规划》表示要着力开发和推广机器人新产品,开拓高端应用市场。重点研制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机器人;面向半导体行业的自动搬运、智能移动与存储等真空(洁净)机器人等。
在能源、军工、医疗养老等初步应用和潜在需求领域,《机器人规划》表示要结合具体场景,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应用空间。在特定细分场景、环节及领域,比如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细分领域,喷釉、抛光、打磨、码垛等关键环节,形成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形成竞争新优势。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初步统计,已有不少机器人产业公司登陆A股资本市场,包括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科沃斯、九号公司、石头科技等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景业智能、亿嘉和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公司。此外,汇川技术、绿的谐波、华中数控、英威腾等产业链公司为机器人提供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为16.84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3.9%,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东吴证券认为,随着下游先进制造业中锂电、光伏等领域需求旺盛,多元化的需求将推动我国机器人行业持续增长。
国开证券表示,未来政策层面将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化和普惠式帮扶力度。相关措施逐步显效,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业绩的提升,进而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机器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中长期市场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