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为该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简单介绍一下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未来就业方向:
一、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成为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中最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毕业生可以在机器人制造和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优化、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与调试等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1.1 机器人制造与应用机器人在工业生产、服务业和家庭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可以从事机器人的设计、制造、调试和维护工作,参与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技术支持。
1.2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优化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和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毕业生可以参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布局设计、设备选型、工艺优化等工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1.3 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与调试智能控制系统在智能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毕业生可以负责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和调试工作,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参与对系统的功能扩展和升级。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解决制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1 制造数据分析师制造数据分析师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制造过程中的大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改进方案。毕业生可以从事制造数据分析、工艺参数优化、故障诊断等工作,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2 智能工厂规划师智能工厂规划师负责设计和规划智能制造工厂的布局和流程。毕业生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工程知识,设计智能化的生产线、物流系统和仓储系统,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3 人工智能工程师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毕业生可以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发与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与调优、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研发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维护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与维护是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的另一个重要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负责智能制造系统的搭建、调试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3.1 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负责将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确保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信息的流畅传递。毕业生可以参与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组装、调试和维护工作,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3.2 智能设备维护工程师智能设备在智能制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监测和控制。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3 智能制造系统安全工程师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关注。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评估、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的设计与实施,确保制造过程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
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包括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维护。毕业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在相关领域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变化。这些就业方向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他们可以在制造业、服务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此外,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和推广,相关政府机构和组织也对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为了在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中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毕业生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技术能力:熟练掌握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相关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2.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为企业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3.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4.终身学习意识: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更新迭代,毕业生应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实践经验:通过实习、实训和项目经验,积累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包括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维护。毕业生应全面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学习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变化,以在智能制造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作者:易显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国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 )曾指出,任何一种技术都可视为弥补人类先天缺陷的“解药”。在古希腊的造人传说中,爱比米修斯负责给万物分配各自的生存能力,于是猛兽们有了尖牙利齿,弱小者获得了坚硬的甲胄或是敏捷的逃逸。赶在完工前,普罗米修斯来验收弟弟的工作,却发现惟有人类赤身裸体,既无尖牙利齿,也没有敏捷的身姿,更为棘手的是能力库已瓜分殆尽。逼不得已,普罗米修斯盗来了“火”作为人类的先天馈赠。在斯蒂格勒看来,神话中的“火”象征的是人类发明和使用技术的能力。相对于其他动物,人类身体素质的先天匮乏是一种彻彻底底的“病”,而治疗的方法在于通过技术来弥补,技术便成了疗愈人类生存危机的“解药”。现今,人类受益于技术的助力,俨然成了地球的“主宰”。对现时代的人类而言,人类是否可以存续的危机似乎已经成为历史。果真如此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人类是否还有未来,取决于能否挣脱技术通过“集置”(Ge-stell)的力量为人类自身设定好的命运。以基因编辑、脑机接口、人体芯片、神经增强药物,乃至心灵编码上载等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出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人类本身进行改造乃至重塑。人类增强技术,这一集成了21世纪最先进的纳米技术、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科技前沿,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意味着什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计海庆研究员的著作《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以下简称为《增强》),以一种严肃的学术立场谈论了该话题。
这部著作从人文主义视角审视新兴前沿技术的哲学问题。作者首先从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三个层面,全景式地勾勒出了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概貌。随后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两场论辩展开了论述,第一场论辩发生在技术伦理层面,对峙的双方是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第二场论辩发生于人文主义哲学层面,参与的两方是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全书的话题涵盖了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区分“治疗”和“增强”,如何认识技术增强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如何平衡个人自主权利与保护人类基因“本色”;超能力个体的社会地位将如何对社会阶层固化产生影响;身心二元关系在人类增强中的价值蕴含、辨别和清理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在人类增强问题上的立场和新兴技术制品在人类演化中的效用和地位则是本书聚焦之处。
“人类增强”理念是超人类主义的核心宗旨。超人类主义这场当代的思想运动提出一种“未来主义”的人类观,认为人类物种的存在形态正在发生转变,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将进化为“后人类”,后人类将克服现在人类的生物局限性,极大地拓展自身的能力。超人类主义寻求技术实现生命的加速进化,以超越人类现有的形式和极限。由于过于激进的技术观,超人类主义引来了大量的批评者。弗朗西斯·福山就指出,超人类主义可能成为一种最具危险性的观念,因为它主张从技术层面对人的本质进行改变,进而将侵蚀作为民主基础的社会平等。由此,围绕“人类增强”的理念和技术,展开了一场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之间的观念对峙。
最为集中的是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诸如人的“自主性”“平等”“人性”等伦理争议。超人类主义总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增强技术案例中找到论据来反驳生物保守主义的批评;当生物保守主义同样纠缠于这些技术事实时,又很难提出比较周全的论据从根本上来捍卫自主、平等这些基本价值。因此,为了在论辩中批驳超人类主义,生物保守主义在方法论上对超人类主义进行批判,试图通过论证其是一种“自然主义谬误”,而将其彻底驳倒。但通过在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两个层面上对这种“伦理自然主义批判”的解读,《增强》一书认为归谬法式的批判并没有对超人类主义支持人类增强的主张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生物保守主义本身要么流于形式缺少无实质主张,要么依赖于形而上和宗教的论证而与时代脱节。
当我们把“人类增强”作为一个哲学理念来考察时,它代表的是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在人的身心关系上的展现。正是在这一问题上,超人类主义的另一论辩对手——后人类主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后人类主义提倡一种分布式的身心整体论,如果说在超人类主义那里,身体是可随意拆解、改造乃至抛弃的附属品,一种外在的工具,后人类主义则认为身体不仅不是工具,它就是生命得以可能的前提,或者说身体就是生命本身。但这里的“身体”已不是心物二元论中的那个仅属于物质存在的身体,而是指人的具身经验。虽然后人类主义与超人类主义在关注的对象(如对人类的存在、赛博格技术、基因编辑和增强技术等)、使用的概念(如后人类、赛博格、人类增强等)上存在着交集,但在如何看待人类中心论这个关键问题上,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超人类主义由于依旧坚持心灵—身体、中心—边缘、目的—手段等二元论观点,因而它仍属于启蒙运动以来的人本主义传统,而人本主义就是人类中心论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展现形式。但是后人类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基于二元论的存在论假设,人类中心论就是从这一假设得出的结论,因而需要一并反思。在人性问题上,后人类主义提出,生命并不是一个有着清晰边界的“心灵—身体”“主体—客体”的二元两分结构,而是一个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存在。所谓的“身体”和“心灵”都是虚构的产物,自我并不在于实体化的心灵,而在于具身经验的过程中,甚至这种经验也不必是统一和连续的。在后人类主义看来,对身体机能的药物增强、纳米机器人、脑机接口等,这些也可以是“具身”经验的扩展,这种扩展本身可以构成新的生命活动和形式,所以,后人类主义对此并不排除。这种扩展后的经验,并非简单的所谓“增强”,而是对整体意义上生命体验的丰富,具有全新的人文价值。
在人类增强问题上,后人类主义之所以反对超人类主义,并不是认为增强本身是错的,而是指出那种认为上传到赛博空间的心灵还是原先意义上的人类心灵的观点是错的,也是不可能的。《增强》中指出,从“生物机体”到“机器身体”的转变必定意味着生命的转变,而不是延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者围绕人类增强展开的论辩,更多的是一场关于人类增强技术的解释权之争。关于人类未来,后人类主义并不排斥超人类主义的方案,即在人类增强技术的帮助下继续扩展生命的存在论基础,但这种扩展并不建立在取消身体的存在论意义的前提下达成,否则这就是一种虚无主义,超人类主义的后人类观中已经呈现出了这种倾向。
尽管《增强》一书从技术伦理和人文主义哲学两方面对人类增强技术展开了全面的论述,但在相关问题上还可以做更深入的学术挖掘。例如在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与自主、平等、本真等人文价值的冲突上,仅仅介绍论争双方各自的辩护观点是远远不够的。究竟如何从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的价值观挑战进行回应?价值本身的构成与技术的迭代更新有无关联?这些关键问题上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对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考察,似乎更应该按照技术的具体作用形式和适用场景来考察,作者虽对人类增强技术做了五个方面的分类,但在后面的行文中似乎并没有就该观点适当展开与充分利用。如果能分别针对这五个方面的技术应用来设计伦理应对方案的话,或许更能有的放矢。故此,笔者希冀作者在后续研究中有进一步阐发。
总之,对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评判,应超越生物保守主义和超人类主义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技术”的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正视人类增强技术的挑战,充分认识人类作为物种的存在形态正在发生“技术性转变”的人类图景。是“药”三分毒,当斯蒂格勒在断言技术是人类“解药”的同时,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正在萌发和应用中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是一副克服人类脆弱禀赋的“解药”,还是会成为人类未来的“毒药”?这或许是所有关注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读者不得不严肃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制造业为兴国之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珠海高新区依托一批智能制造优质企业,全力推进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不断集聚。
截至2020年,高新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10.95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3.48%,并建成智能制造产业园、机器人科技园、香山海洋科技港等一大批载体资源。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
高新区将如何通过智能制造
在机器人产业抢占新经济产业制高点?
让我们继续深入企业
共同探索……
从“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
到云洲智能5G技术无人艇
再到南方海洋实验室
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平台“天琴计划”
一大批“上天入海”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先后在高新区涌现
如今,高新区已形成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成群雄逐鹿的蓬勃局面。
一方面在装备制造领域,以ABB机器人、日海智能、纳睿达等企业为龙头,吸引先进装备、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等领域企业的集聚发展,并培育了一批以紫燕无人机项目、硅酷AA( )为代表的独角兽企业种子企业项目。
另一方面在智能电网和新能源领域,依托长园集团、兴业、英搏尔等龙头企业,打造配电自动化类、变电自动化类、新能源与微电网类、电力信息与通信类和电力技术检测服务等全产业链的集聚发展。
深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以长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投资设立珠海市深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瑞智能”)为例,作为一家深耕电力系统保护控制、配网自动化及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企业,近年不断加大对珠海高新区的投资。
生产技术总监熊胜辉表示
高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
随着高新区持续对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扶持,未来高新区定将代表珠海成为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排头兵。
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0年的珠海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库科技”),则是专业从事光纤器件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行业领军企业,该公司共拥有75项核心知识产权,其主导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光纤通讯、航天航空、传感探测医疗设备等重要领域。
近几年更是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嫦娥系列登月着陆探测器系统的多款光纤器件专业定制任务。
董事长王兴龙表示
智能制造型企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成本控制要求较高,落户高新区前他曾综合比对考察60多处地区。
高新区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更是有四所高校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十分适合企业的发展。
飞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黄光华表示
除了投资环境以及政策优势,高新区还有着十分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支撑着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高新区未来一定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地和热土,我们对高新区充满信心!
据统计:
目前高新区规模以上
装备制造企业共计125家
其中2020年新引进项目共22个,含投资超5亿项目3个;
欧比特卫星科技产业园、云洲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项目等7个项目新建成投产;
银河电网装备产业园、兆邦智能智慧城市装备产业园等15个项目正在推进建设;
此外
上富电技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纳睿雷达科技产业园等15个项目也计划2021年内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