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谢洁婷、林诗淇、倪纷纷、郑信鸿 佛山报道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正在成为城市之间抢注加码的新赛道。
日前,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对外发布《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佛山以86.0的总分位列全国第四,广东省内第二。全国前3名分别是江苏苏州、江苏常州和广东东莞。
上述榜单的评选除了参考区域机器人企业数量指标外,还增加了对各区域城市机器人产业规模、产业配套、产业链生态完善度、人才培养与吸引、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载体及政策等维度要素的综合评价。从细分指标来看,苏州全面领先各大城市。在其之后,佛山在产业链生态和产业创新方面也位居前列,优于其他城市。
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发展潜力城市榜单TOP10(来源:高工机器人。 注:因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四大超一线城市的先天资源禀赋过于突出,基于挖掘潜力城市的考量,本排行榜未将以上四大城市列入排行范围)
“这说明佛山在国内机器人产业版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协会秘书长高辉介绍,近年来,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呈现跨越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已跻身国内第二梯队,2022年,佛山机器人全产业链营收超250亿元。工业机器人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2018年,佛山的工业机器人产量还不足2000套,而在2022年,佛山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约3.5万台套,同比增长超30%,平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0%,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从1%迅速提升到约8%。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以其广阔的应用空间和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实力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沃土。但需要看到的是,榜单同样暴露出佛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在产业载体及政策、人才方面,佛山均低于前3名的城市,尤其是人才方面,仅略高于芜湖市。在这一细分指标里,排在前10强的倒数第2。
而与企业的数量主要看产业链不同,人才的流动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整体吸引力,也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武器。从目前佛山的政策重心和部署来看,这块短板的弥补依然任重道远。
“工业基础+政策引导”支撑佛山机器人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3
梳理佛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不难理解为何其产业规模、产业配套、产业链生态能进入榜单前3名。
时间回拨到1995年,佛山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彼时,把生产机器人当作产业运营的公司少之又少。虽然受到成本高昂、人口红利时代工人过剩等众多因素影响,这家佛山首个机器人公司于2001年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培养的人才和理念却为佛山机器人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随后不久,我国“机器人时代”开启。2005-2013年期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以年均25%左右的速度增长。同一时期,美的等佛山龙头企业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探索“机器代人”;佛山艾乐博机器人、罗庚机器人、利迅达机器人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公司注册成立。
现如今,佛山已形成了“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机器人产业全链条。细分领域各有翘楚,库卡(广东)机器人等龙头企业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美的、云米、千玺、银星等主攻服务机器人,博智林、科凯达等典型企业则在特种机器人领域扛起旗帜。
佛山机器人产业地域集聚特征也很明显,目前主要集聚在顺德北滘、陈村和南海狮山。据高辉判断,顺德或将成为全国机器人本体的主要生产基地,南海则会逐渐发展成全国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集聚地。
机器人企业在佛山的聚集,源于佛山成熟的工业体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以及广阔的应用空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家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的产品零部件绝大多数能在佛山及周边地区完成采购,而许多系统集成商的下游客户也分布在广东、广西地带。在这些集成商看来,佛山正在加速推进数智化转型,超9400家规模上工业企业意味着巨大的集成应用空间。
市场之外,各区政策也推动着产业集聚。2014年,顺德区在全市率先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代人”计划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施办法》;2017年和2018年,南海区和顺德区相继印发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佛山市级层面也出台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今年年初,顺德区又在企业项目落户、人才引进、创新研发、成长上市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举措,单项奖励最高可达2亿元。
同一时间,国家密集出台政策补贴,推动机器人行业在2013年到2017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发展,从过去的“增量”转为“提质”阶段,佛山保持同步。仅在2022年,佛山就有8个机器人领域的重点项目破土动工,它们大多瞄准机器人核心产品研发、精密高端制造及数控技术等。
比如银星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将打造服务机器人技术、产品研发及智能制造,百亿产值的家用、商用、服务机器人等移动智能平台;华数-南海智能机器人创新产业园将聚焦机器人、智能装备及智能产线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上下游企业孵化等。
“从榜单来看,与位于前列的苏州、常州和东莞相比,佛山在产业载体方面有些不足。但随着这些平台载体项目的竣工投产,这块短板将被补齐。”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创新发展支撑企业穿过调整周期
佛山庞大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成就了机器人产业的“工业特色”,却也连累了它需要一起穿越制造业调整周期。
“2022年,机器人行业可以用‘冷’这个词来形容,从自身客户需求与同行订单情况看,市场都比较冷,去年12月疫情政策调整后,在内需驱动下,订单数量才有所回暖。”哈工机器人(佛山)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昶君透露,2022年,机器人零部件、本体纷纷涨价,此外受疫情影响供应链受阻,货期被拉长,芯片等零部件的流通也受到一定影响,“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基本整个自动化行业都跑不转。”
陈昶君的感受并非个案。据高辉介绍,协会对17家佛山的集成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这些集成商总订单数量不到1000单,同比下降约25%,行业遇冷成为机器人企业的共识。
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回款期限的延长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据广东熙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静介绍,企业母公司以汽车焊接领域为主,业内订单的回款模式通常为“3331”,即30%预付款、30%到货款、30%验收款、10%质保金,“对于做非标产品的企业来说,一个订单会耗费相当多的人力,周期长和服务成本高都是痛点。”
但佛山企业家“敢闯敢试”的特质支撑着他们穿过了制造业周期。榜单显示,在产业创新方面,佛山以11.2的分数超过了常州和东莞。2022年,佛山机器人产业同样呈现出新的特点,协作机器人需求增加,新建项目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化转型政策推动作用显现等。这些特点将成为佛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比如,熙瑞智能科技进驻中国(广东)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将目光从汽车焊接瞄向了卫浴、船体打磨的全新领域,着手布局打磨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哈工机器人(佛山)有限公司也从初到佛山时“什么都做”,调整为聚焦钢铁、铝业、新能源汽车三个下游市场发力。
“从发展趋势来看,跨界融合是关键词,机器人行业上下游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一些零部件企业做机器人本体,本体企业发力系统集成业务,集成商关注数字化领域,研发机器人+场景的专用设备。”高辉说。
让人期待的是,今年机器人产业市场开始释放出回暖的信号。佛山市增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黄翠玲透露,作为产业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跟生产厂家,今年增广智能的订单呈持续性增长。走访的多家佛山机器人企业也均表示今年一季度订单情况有所改善。
尽管市场竞争依然激烈,但在李静看来,行业还是一片蓝海。与被国外厂商垄断的汽车自动化领域相比,在机器人集成商下游的一般工业领域,大部分采购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尽管一些下游企业的观念还较为保守,但工业自动化是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对于我们集成商而言,这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佛山瞄准机器人集成、本体、培训教育等方面发力,机器人领域技术不断提升
金羊网记者 张韬远
在格兰仕工厂的微波炉内腔生产车间里,33台机器人组成的一条生产线,一台台机器人挥动机械臂,先后接力完成不同的流程,8秒钟的时间,一个格兰仕微波炉腔体就生产出来了。由机器人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将微波炉生产效率提升了20%左右。
这条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正是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自动化生产全套解决方案。在佛山,隆深仅仅是本土成长发展起来的机器人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佛山瞄准机器人集成、本体、培训教育等方面发力,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传统生产企业里的应用机器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截至目前,佛山应用机器人总数超万台,预计未来三年佛山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可达10万台。
工厂只剩管理机器人的人
在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总部的大厅里,一台由十几个液晶屏组成的“智能工厂集成管控平台”正在运行。通过管控平台的大看板,机器人运行的情况、生产线生产的不良率、生产进度仓储物流等信息全部一目了然。
在以往“机器换人”的过程中,企业多是将生产环境最恶劣、最危险、最浪费人力的生产环节用机器人替代。如今,随着一个个的工作站被机器人取代,许多企业开始探索让机器人相互协作完成一系列的生产流程。
“过去我们都是针对喷涂、抛光、外壳组装等单一的生产环节进行研发,现在我们将这些环节都给串联起来建设全链条的‘无人工厂’。”佛山隆深机器人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陈新说。在智能无人工厂当中,只需要通过智能化的总控中心向各处发送指令:今天要做多少个设备。生产线收到指令后,AGV机器人开始自动取料、上料,各个环节的机器人开始分工协作,开始打磨、喷涂、组装。自动装配工序完成后,生产线就会自动检测产品的安全性能和外观,如电饭煲加热是否妥当、产品的外观有无刮痕、按键是否正常等。检测完成后开始下料、码垛、入仓……
“整个工厂里只剩下少量维护机器人的人。”陈新说,这一先进的“无人工厂”的生产模式,许多制造企业都十分感兴趣,正与隆深开展合作。
可自由移动的机器人
与隆深不同的是,位于顺德大良红岗工业园区的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则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机器脚”上,其着力研发的携带视觉识别系统AGV机器人能够自动地看路、找路,为企业的搬运、码垛等工作提供了不少方便,如今由嘉腾生产的AGV机器人正活跃在奔驰、丰田、美的等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厂里。
在嘉腾的生产车间里,摆着许许多多的叉车,从外形上看,它们与普通叉车的差别并不大。这些叉车里接入了一台能够自己行走的AGV机器人,这台叉车可以自己取起货物,然后送到指定的地方,遇到障碍也能够自动停下来,不需要人操作。就这一台大型的AGV机器人可以满载54台洗衣机,最大运载量可以达到40吨。
据嘉腾集团副总裁陈洪波介绍,以往机器人往往都是固定在自己的工位上,做某一项工作,机器人不能走动。去年,嘉腾正式发布其智能工厂建造平台“JT—Brain”。“它就像一个人的大脑,能够将工厂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机械手和AGV等设备进行互联互通。”陈洪波说,这套系统能让搬运机器人、机械手等各种工厂设备连接起来,定点移动,甚至相互配合完成不同的生产任务。
这种“手脚并用”的机器人的出现,为“智能无人仓”提供条件。“智能无人仓目前在技术上已经达到,随着AGV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快‘智能无人仓’也将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物流、快递企业乃至其他企业的工厂当中。”陈洪波说。
随着最近十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行业也正在一条高速的道路上快速的发展。我们也打破了好多西方垄断的科技产业。而且在一些新兴的科技产业也作出了领跑世界的成就。
比如随着中国高铁的发展,华为5G科技领先,领先全球的移动支付的发展等等。这一大批科技的发展被国人称作为中国的”新的四大发明“。甚至被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成了,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超英赶美了,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每当中国在一些科技取得进步的时候。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为了博眼球,都会用一些爆炸性的词汇进行过量的宣传报道。这种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造成了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国人盲目跟风,使国人产生狂热虚骄的自满情绪。
下面我就给一些狂热虚骄的国人破一下冷水。盘点一下我们有多少科技技术受迫与欧美日的垄断的。
1:手机射频器件
手机射频器件是手机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手机射频器件包括功率放大器、天线开关、滤波器/双工器、低噪声放大器(LNA)等器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国,但造不了高端的的手机射频器件。而这些射频器件被美国的,Qorvo、高通、博通,德国的,日本的TDK等欧美日企业所垄断。
2018年射频器件的市场150亿美元,而2018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占全球的30%,2018年中国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占全球78%。随着未来5G手机发展,预计到2022年射频器件的市场将达到230亿美元左右。
2:工业机器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有世界工厂之称。号称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而随着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的生产机器逐渐代替了人的双手。
全球的高端工业机器人和核心技术都被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四大家族所垄断。虽然国产的工业机器人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核心算法,软件,减速器,触觉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都被外国企业卡着脖子。而中国高端的工业机器人几乎全部被外资品牌垄断。
据统计,2017年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每月的购买量达到了9000台。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欧盟全年的总购买量。而随着以后5G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3:操作系统
随着网络科技发展和最近5G的兴起。国人对于这些高科技硬件产品芯片,或者别的半导体器件是否国产化的讨论一直没停过。这些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不断努力也太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在电脑和手机的操作系统市场,基本上100%被所美国垄断。
2017年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安卓系统市场占有率达85.9%,苹果IOS为14%。其他系统仅有0.1%。这0.1%,基本也是美国的微软的和黑莓。
而电脑端的操作系统基本上被微软所垄断市场占比达到了恐怖的91.41%。剩下的苹果的Mac OS X占有率则为6.32%,Linux占有率2.27% 。
电脑系统市场占比
4:医学影像设备器件
据统计2016年我国医疗费用支出为46345亿人民币,以占比10%简单测算,医学影像市场规模约4600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元至8000亿元。
而我国医院的医学影像设备基本被国外品牌占据,其中80%的CT的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均被国外品牌占据。这些品牌有美国通用通气,德国西门子,荷兰利物浦,日本东芝、日立、岛津等。这些外资品牌基本垄断了我国医学影像的高端设备。
截至2016年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专利申请量上,日本为5万多件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30%。而中国最早的专利比美国平均晚20年。在专利数量上,美国是我国的10倍。这意味着整个产业已经完全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里了。
5:高端的电容电阻
手机除了芯片,还有数百个电阻电容。电容和电阻是电子工业的黄金配角。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基础电子元件市场,一年消耗的电阻和电容数以万亿计。电容市场一年200多亿美元,电阻也有100多亿美元的市场。
而世界上最好的消费级电阻电容是日本生产的。世界上的电阻电容市场份额基本上被日本的村田、TDK,太阳诱发,韩国的三星电子和台湾的国巨所占有!
6:高端精密数控机床
我国是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而机床是制造之母,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象征。没有先进高端的机床,就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产销国。但是在高端精密数控机床还是受外部的制约。据统计2017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大约在6%左右。而2017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需求量大约在15-20%之间。
在高端精密数控机床日本第一,其次是德国、美国、荷兰等。这些国家的高精数控机床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以上。而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在数控系统、材料、精确度、稳定性都和欧美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大连机床副总裁姜怀胜曾表示,大连机床可以向国际先进水平追平95%,但剩下的5%不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能够做到的,包括钢铁原料、标准件、螺钉、螺帽等,需要提升国家工业整体水平。此外,工艺、检测等环节目前也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内高端机床各国市场占比
以上简单介绍都是大家生活中熟悉行业的尖端科技,和国外在这些尖端科技的垄断地位。
还有好多大家不熟悉的行业,看不到行业都是国外垄断的。
比如高端的碳纤维,铣刀,生物制药,超精密抛光技术,水下连接器,高压柱赛泵,高端轴承钢,数据库管理系统,重型燃气轮机,核心工业软件等等。这些都是关乎通信,工业制造,能源开发,交通运输,金融体系等各行业的核心技术。
再来谈一下我国的芯片科技。虽然我国最近几年在芯片的研发和芯片的制造工艺都取非常大的突破。比如华为的5G芯片研发和上海微电子研发的光刻机都突破到了世界前沿。
但是这些并没有像有些媒体报导那样,又是超过日本韩国了,又是让欧美感到害怕了。这些都是一些媒体惯用的让国人兴奋的爆炸型词汇。我们只是在芯片制造工艺某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其他方面我们还是落后的生产不出来先进的芯片。比如LCD光刻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基本上被日本荷兰所垄断。但是再有些媒体口中宣传出去就是全行业领先。这种过大和失实的报道是百害无一利的。
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受到科技技术封锁严厉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能够比拟。除了技术封锁限制,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军备技术强国还对中国进行别有用心的技术欺骗和技术讹诈,比如西方军事强国精心组织策划的利用市场换技术等手段进行的技术阻断计划等。
但是我们在面对封锁时的韧性与坚韧超乎世界想象,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实现逆袭的节奏与速度更是令世界震惊。特别是最近今年新兴的产业科技我们不是领跑世界,就是排在世界前列。比如量子通讯科技,华为5G基站通讯科技,可控的核聚变技术,歼20新型隐身战斗机,北斗导航系统这些都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
轰-20
虽然现在我们好多高科技领域落后西方。但是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全球最完整工业制造体系。这些就是我们最大优势,有这些全球的高科技产品都会慢慢向我们靠拢。
所以我们落后了请不要喷,但是我们某些方面领先了也不要过分的虚骄炫耀。我们只是这些科技的见证者使用者,而科研工作者是这些科技的缔造者。
谢谢你的阅读,有不同观点欢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