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海量数据爆炸式增长和对存储芯片前所未有的需求。为了更快更好地推动闪存和存储半导体市场发展,增进产业上下游交流与互动,7月20-21日,2018全球存储半导体大会暨全球闪存技术峰会(简称“GSS大会”)在武汉光谷拉开帷幕,大会以“构建闪存新生态”为主题,针对全球闪存和存储半导体的产业新生态、行业新热点、企业新发展,进行全面分析与解读。
本次大会由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指导,百易传媒(DOIT)、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委会、武汉软件行业协会、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办。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明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骆清铭,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委会主任冯丹,湖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李红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骆清铭致辞
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委会主任冯丹致辞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有实力,也有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发展数字经济,数据是基础,存储是基石。存储介质和架构的更迭变化,将加速数字经济更快发展。“构建闪存新生态”既是是大会的主题,也是顺应全球存储产业发展的必然。
百易传媒(DOIT)创始人兼CEO郑信武致开幕辞
百易传媒(DOIT)创始人兼CEO郑信武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新的存储半导体时代,并不是简单的固态盘对磁盘的替换,产业分工和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换,从磁盘时代横向水平分工,发展为闪存时代纵向垂直整合,一个存储半导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全新的闪存新生态正在重新构建。”
GSS大会重量级嘉宾云集,既有政府部门主管领导、行业协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和IEEE 等知名专家;也有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闪存工作组主席等国际大腕;更有英特尔、三星、长江存储、浪潮、华为、新华三、紫光西部数据、西部数据、、得一微电子、金泰克、国科微等产业领袖助阵。
与会代表就闪存与存储半导体领域相关技术趋势、产业生态建设与合作、行业应用与最佳实践进行深入沟通,对存储半导体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无论从嘉宾级别、演讲内容,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与会代表,以及参展规模、展示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等方面,本次GSS大会都代表了全球闪存与存储半导体领域的最高水准,是一次极具权威性、专业性和思想性的产业盛会。
论道全球闪存与存储半导体产业趋势
高瞻远瞩,看当下、谋未来,论道全球闪存与存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7月20日的全球存储半导体产业大会上,政府主管领导、知名专家结合闪存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发表半导体发展态势与机遇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存储架构创新等前瞻性演讲。
中国科学院刘明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5.png 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IEEE 谢源院士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科学院刘明院士发表了题为“半导体发展态势与机遇”的主题演讲,对闪存存储及半导体产业的市场发展、技术趋势进行了诠释,她表示:“半导体是国际化的行业,企业一定要在国际化合作共赢的模式下发展,兼顾共性和原创性的发展。”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IEEE 谢源院士在“人工智能时代存储架构创新角度”的主题演讲中强调,AI时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战火时代,AI芯片会因为应用场景多样化而呈现百花齐放而非大一统的局面。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尤其在闪存、内存等存储芯片领域处于领导地位。三星副总裁、三星半导体中国区CTO裵容徹相信,固态硬盘和3D NAND正在重塑存储市场的进步。作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和闪存解决方案的主要提供商,英特尔中国区非易失性存储事业部总经理刘钢分享了英特尔傲腾技术在创新数据中心存储和内存架构突破瓶颈方面的经验。
武汉长江存储是面向NAND Flash市场的中国存储芯片公司,长江存储副总裁杨钊文博士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存储对闪存行业的分析以及芯片的研发和结果,以及对芯片研发未来技术路线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浪潮存储提供安全高效、智能融合的存储产品及解决方案,浪潮存储研发部总经理李辉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要乘技术东风、逐新应用浪潮,迈向智慧驱动的新数据时代。
此外,新华三存储产品部总经理徐润安、西部数据中国区副总经理朱海翔、紫光西部数据首席执行官缪刚、产品副总裁张泰乐、华为智能计算产品线副总裁赵春辉、金泰克半导体副总裁蔡松峰、得一微电子副总经理戴再生、国科微美国研究所总经理杨应麟、创始人兼CEO钟浩等知名企业的重量级的嘉宾也围绕闪存、边缘计算、可计算存储系统、智能计算等热点话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专家云集:技术干货分享,应用实践碰撞
7月21日的全球闪存技术峰会,共有六场技术论坛呈现超过60场技术演讲,共计1800分钟的技术干货。
来自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委会主任冯丹,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谢长生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委会委员方粮,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长江学者舒继武,国家计算机质检中心存储评测实验室主任阳小珊,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纳米技术研究室主任宋志棠、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张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副院长缪向水等学术专家,以及来自英特尔、三星、浪潮、华为、同有科技、阿里云、联想、上海威固、华澜微、紫光存储、得一微电子、宏杉科技、赛灵思、中存超为、、、、、、ADATA、英韧、奥加诺、优铭云()、忆存智能、 、Kazan 、、、中电海康和聚辰半导体等数十家国内外闪存和半导体产业技术专家,就闪存介质、闪存制造、固态硬盘、闪存控制器、存储模块、闪存测试、新一代存储器技术与应用以及全闪存存储系统等话题,对存储半导体技术进行全景扫描、沟通和探讨。
本次大会更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鼎力支持,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存储专委会承办了“新一代存储器技术及应用论坛”;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承办了“闪存可靠性与测试技术论坛”,全球网络存储工业协会(SNIA)精心筹备并承办了“闪存存储技术新趋势论坛”,湖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主办的“新一代存储介质制造论坛”,这些均代表了闪存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
同期举行的全球闪存技术和解决方案展览会,共有30多家闪存领导企业参展,参展产品覆盖了闪存芯片、存储控制器、固态硬盘、全闪存存储系统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
存储芯图盛大揭晓,助力闪存产业发展
大会期间,由百易传媒调研并梳理的“DOIT存储芯图”隆重揭晓,透过存储芯图,全球闪存与存储半导体产业格局一览无遗。据介绍,“DOIT存储芯图”从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存储控制器、SSD/存储模块、以及全闪存存储系统七个维度,对当前全球闪存及存储半导体产业进行解析。
DOIT存储芯图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服务平台,百易传媒(DOIT)成立十五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数据存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这次调研梳理“DOIT存储芯图”并主办2018全球存储半导体大会暨全球闪存技术峰会,目的是为了推动全球闪存产业进步与发展,增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互动与合作。
作为一场全球闪存领域最高水准的大会。今天,全球存储半导体的眼光都聚焦在湖北武汉,一场智者思维、思想的碰撞,一场水平堪比世界杯级别的存储大会,在武汉中国光谷精彩上演。
11月2日,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曹健林、广东省副省长王曦出席并讲话。
本届大会主题为“新开局、新挑战、芯生机、芯活力”。业界学界嘉宾围绕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形势和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展开讨论,为广东加快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建言献策。
会上还成立了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湾区半导体产业集团、广大融智产业集团、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有突围优势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逐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叶甜春表示,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
在叶甜春看来,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在全球竞争力的大幅度提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的研发布局初步完成,细分品类不断丰富,零部件配套逐步完善。
叶甜春建议,中国半导体行业要建立系统应用、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协同发展创新的良性生态。同时,企业通过特色创新建立局部优势,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整个行业面向中长期发展,要考虑技术路径以及产业模式的创新,这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在研发上的支持与投入。”
据统计,目前中国A股上市的半导体公司已逾百家,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中国半导体行业有突围优势。”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李虹认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是全球化的,目前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独立且完整的产业链,这正是突围的机会。
李虹分析,首先,中国拥有巨大的应用和消费市场,足以支撑半导体行业发展特色工艺。其次,中国半导体行业在先进封装方面取得一定突破,包括芯片级的集成封装等。
“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协同创新是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最大优势。”李虹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探讨出从整机厂商到解决方案,从材料、设计到制造、封测完整产业链的有效协同创新。
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链效应初显
“粤港澳大湾区有强大的终端应用市场,包括通信、智能家电、汽车、工业等终端,芯片应用消费占比全国超过一半。目前,大湾区半导体产业链效应初显。”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芯”)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陈卫表示,正是因为有终端应用优势,大湾区正逐渐形成“芯态势”,覆盖产业链每个环节。
集成电路是一个全球化跨区域的合作,尤其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陈卫介绍,粤芯落地广州三年以来已带动120家产业链的企业落户在广州,并且与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研究院等高校及机构紧密合作。全省范围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材料研发、装备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以及综合服务的产业聚集态势。
当前,半导体产业多种新兴应用驱动,全球增量市场成长性明确。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加速入场,汽车半导体量价同升。全球缺芯背景下,提升芯片制造产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700亿元,其中设计业近1500亿元。制造生产环节,仍是制约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短板。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量产的12英寸模拟芯片制造企业,粤芯第二期已经投产。陈卫透露,目前第二期月产4万片,三、四期投产后,力争在2025年达到12万片的月产能。
广东正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夯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四梁八柱”。
如何助力“广东强芯”工程实施?芯鑫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杜洋认为,首先要侧重特色工艺,完善产业结构;其次发挥应用端的优势,布局前瞻的技术。“最重要的是,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资源,打造全产业链生态。”
成立半导体产业集团和产业投资基金
当天会上,广东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子基金、设计子基金、生态子基金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同时,湾区半导体产业集团、广大融智产业集团、智能传感器产业集团正式设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助力广东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的重要布局,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据介绍,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首期成立风险、设计、生态三支子基金,分别注册在广州、珠海、深圳,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湾区半导体产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湾区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应用消费市场,产业结构中设计领域强,但制造领域需要加强。“设立半导体产业集团,首期注册资本160亿,通过整合资本、技术、人才优势资源,构建大湾区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生态圈”。
今年8月,《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聚集地,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按照规划,到2025年,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较大规模特色工艺制程生产线,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增强,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
■相关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
总规模1000亿元
赋能大湾区科创发展
11月2日,在广州举办的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1000亿元,其中首期规模200亿元。
该基金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基金是目前经批准设立的唯一一只专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关键领域的战略投资基金,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央企业、科技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同发起。该基金兼具战略性基金和市场化基金的双重特点,采取“直投+母基金”的投资策略,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碳中和关键技术及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基建等科创关键领域。
采用人民币和外币双币设置是该基金的一大特色。上述负责人表示,这将吸引和利用包括港澳在内的全球创新资源,下一步将发起外币基金,支持参与海外优质科创项目投资,同时积极参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优质科创项目在大湾区集聚发展。
该基金吸引多方参与:既有比亚迪、浪潮、万国数据等科技龙头企业,红杉中国、天风证券等金融服务机构,也有科学城(广州)投资集团等大湾区骨干企业,清华同衡等知名机构,招商局集团等中央企业。基金还与中国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签约,为基金所投企业提供银行授信、金融服务等一揽子支持举措,意向性融资支持额度达600亿元;与火炬中心等形成深度战略合作,赋能大湾区成长型高新企业发展。
8月20日至21日,2020年湖南省机器人大赛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火热进行,本届大赛由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推广学会、湖南省电子学会、湖南省自动化学会联合主办,吸引了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华大学、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校的98支参赛队伍参加。 “今天带来的是我们团队设计的机器人,它能自主规划搜索路径,能借助微波、热成像等手段实现透视穿墙,还能探测感知搜救对象的身体姿态,能在特殊环境搜救时发挥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大学团队的“微波透视眼搜救机器人”受到评委和观众青睐。现场,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等产品,以及精彩激烈的智能汽车竞速角逐,充分展示了湖南大学生在机器人技术学习、设计研发等方面的高超水平。 了解到湖南省机器人大赛主要面向湖南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师生,在省市科协的支持下,已成功举办3届。本次大赛与长沙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同期举办,共同搭建人才、技术、产业对接平台,发挥了高等院校和行业展会的叠加效应。竞赛通过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创新创意设计、控制程序开发、结构和功能设计、电路设计等项目全面考查了参赛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我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升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