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发展水平事关生产力和战斗力提升,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道路坎坷,经历了多次国际封锁和制裁,但仍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际环境复杂变化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牢固树立新型举国体制战略思想,系统识别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统筹优化国防科技基础领域投入,努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环境,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并逐渐外溢至科技等领域,将维持自身科技优势、迟滞中国科技发展作为战略博弈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威胁与挑战,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加强战略谋划,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发展道路。
01
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国防科技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快速起步,历经多次外部封锁,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专业齐全、配套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一)建国初期引进仿研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物资资源匮乏、资金人才短缺,外部安全环境十分恶劣,国防科技发展举步维艰。为迅速改变国防科技的落后面貌,中央审时度势,积极争取并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1951至1954年,中苏达成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协议,其中军工项目占44项。1955至1959年,先后新建和扩建了79个规模较大的军工厂,仿制生产或改进武器装备,开始探索自行研制。经过10年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仿制常规武器为主的国防科技体系,建立了常规武器装备生产和协作配套体系。
(二)中苏关系破裂后自力更生
1960年,苏联全面撕毁《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专家,停止一切援助。面对苏联毁约停援和严重经济困难,中央坚定了独立自主搞国防尖端技术的决心,树立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指导方针,制定了“科研十四条”和“科研三步棋”政策措施,做出了集中力量突破“两弹一星”技术战略部署,先后动员组织26个部委,20个省、市,900多个工厂、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完全或基本没有外援的状况下,主要靠自力更生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的合作与制裁
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面临的安全环境有所好转,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央要求国防科技发展要充分利用大仗打不起来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引进一些急需技术。在此背景下,我国不失时机地加强了与美国、法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合作,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和军工技术。9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新一轮制裁和技术封锁。面对制裁,中央强调,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时期,国家集中力量发展“撒手锏”武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和高新技术工程,先后启动了“863”、“995”等重大国防科技专项工程,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高技术,列装了一批能有效制敌的“撒手锏”武器。
(四)新发展阶段寻求安全自主可控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华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在经贸、科技、外交等领域与中国展开全方位博弈。美国历来重视对华科技出口管制,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又通过高调打压《中国制造2025》、严厉制裁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严格审查中国对美科技投资、蛮横限制中美科研交流等一套组合拳,极力干扰中国科技创新进程。受其影响,西方国家对华技术封锁不断升级,中国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空间受到挤压,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断供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坚持自主创新、寻求安全可控,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02
经验与启示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背景下,世界科技创新版图“东升西降、南升北降”是大势所趋,中国正处于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进程中,追赶上升势头十分明显,近年来在某些领域已崭露头角,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展望未来,我国国防科技发展要充分借鉴历史经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努力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一)坚定不移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国防科技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制定国防科研方针、政策、任务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勇于面对艰难险阻、矢志不移自主创新,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苏联撤走专家、国内经济困难等严峻形势,中央坚持自力更生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成就了“两弹一星”的辉煌。现阶段,我国国防科技发展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技术封锁还将长期持续下去。在此背景下,必须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国防科技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时刻保证全党、全军以及全社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牢固树立新型举国体制战略思想
依靠举国体制、凝聚发展合力,是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最大优势。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聚集了人力、物力、财力,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保障。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下,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的科研组织模式。在国际环境复杂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发展必须坚持新型举国体制,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依托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下决心下力气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集中军地优势科研力量抓基础科研、抓重大专项、抓尖端技术,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生物科技等战略领域重大突破,不断占领国防科技创新高地,带动国家科技发展实现新跨越。
(三)系统识别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
目前,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技术密集行业依赖程度越高。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超过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加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首先要系统科学的识别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从中凝练出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国防战略所需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这方面,要充分发挥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在科学布局、方向选择和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找准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关节点和可能实现重大突破的领域方向,基于此研究提出未来10到20年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总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大突破。
(四)统筹优化国防科技基础领域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军民科技发展缺乏宏观统筹,相关部门工作运行缺乏协调联动,军地科技资源配置总体效率不高,深层次原因是科技领域军地协同发展不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未来,应强化军民协同创新,着手建立“军地统筹、军种衔接、军工协同”的国防科技管理机制。国家层面要加强军地科研管理部门业务对接,统筹基础领域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投入,建立军工和民口科技规划、计划、项目安排、政策等会商机制,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军民共同论证实施。军队层面要统筹各军种武器装备科研需求,强化项目立项、力量使用、成果应用协调联动,从源头上避免科研重复立项、经费重复投入。军工集团层面可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力量,组建中国国防科技研究院,重点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突出对暂时难以形成武器装备的国防军事领域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
(五)努力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环境
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人才是关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以增加科研产出为导向的国防科技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完善国防科研绩效考核机制,对在型号支撑、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扶持、表彰和奖励,引导科研人员更加重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要完善国防科技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预算中的人头费及绩效比例,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知识投入价值。此外,要落实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长效机制,优化科研人才评价机制,营造允许适度失败、鼓励大胆探索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
南京奥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奥拓”),是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拓电子”)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7月,是行业领先的营业网点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20000平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拥有精干、稳定、熟悉金融科技产品技术的研发团队;具有丰富经验和学识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旗下有全资子公司上海奥拓翰明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奥拓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奥拓立志于为各类服务大厅、营业厅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点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从方案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大数据分析应用到升级服务;包括智慧银行解决方案、物联网绿色金融、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智能播控管理系统、智能分流系统、智能播控系统、智能业务库等等。产品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大中型银行、通信运营公司;为客户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保证。
南京奥拓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认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多项产品通过国家3C认证和CE、RoHS等国际认证。公司产品在相关行业具备核心竞争优势,为国内知名品牌。
南京奥拓依靠奥拓电子提供的强大支撑,秉承奥拓电子“尽善尽美,成就客户;敬业乐群,合作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创新,致力于成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领军企业。
全过程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全方位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全要素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全领域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不久前召开的十一届杨浦区区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杨浦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三次全会精神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推进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的意见》,其核心内容就是“创新四力”。
今年是杨浦创新发展20周年,创新是杨浦的第一动力。杨浦集聚了国家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3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均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充分发挥杨浦高校资源优势,当好重大科技创新的“后勤部长”,这是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自2006年创立至今,一直秉持的初心。
上理科技园总经理李双全告诉记者,自己来到上理科技园的使命,就是更有效地以高校资源为依托,把研发作为产业来做,把技术作为商品来做,以区校合作为基础,整合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源,进一步释放校区周边一公里范围的社区载体空间,支持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发展,共谋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
助力“中国智造”,向价值链更高端延伸
自开园日至今,上理工科技园始终坚持做“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在这里,一大批先进制造企业从零起步,逐渐壮大。
2006年,得益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资助的30万元天使基金,以及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给予的房租减半优惠政策,上海精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杨浦扎根稳步发展。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形势分析,上海精智定位于做先进制造业的高端服务商,创新提出了“管家式工厂”的服务模式,专注于为客户量身定制高端制造工艺装备和高端智能信息装备,形成了以杨浦总部为中心,辐射全国七地九厂两基地的发展布局,成为了华为、上汽集团、江铃汽车、纳铁福传动系统、皮尔博格、上汽变速器、航天机电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和供应商。
公司规模持续发展壮大,从2016年开始,探索打造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工业4.0生态圈,研发中小型企业整体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从智能工艺装备到智能信息装备到供应链电子化生态圈的一整套服务,推动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真正的融合。
在上理工科技园的助力下,园区内以精智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智造”开始向价值链更高端延伸。在园区制造类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上理工科技园不断为它们打造创新平台,提供高校尖端技术资源的对接。
通过长期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广泛开展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开发新技术、新项目,精智先后取得了20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如用于制造汽车热冲零件的传输臂、机床加工误差在机测量系统研发、磨削专用机床研发、水泵选型营销管理系统、数码图像的三维测量和虚拟重构软件项目开发、国内首条机器人协作稳定杆感应淬火生产线等,为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立足高校科研院所,打造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精智这样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在上理工科技园遍地开花。一直以来,上理工科技园努力构建“面向科技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和创新生态环境,成为综合科技服务提供商、企业成长生态环境建造者、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平台。
李双全告诉记者,下一步,上理工科技园将依托杨浦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大学和人才优势,致力于打造以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光电仪器、生物医学工程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打造健康产业创新高地。
多年来,杨浦围绕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智天地、湾谷科技园等园区,搭建起了一批健康产业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引育了一批以毕得医药、时代天使、博斯腾、优宁维、迪安医学为主的创新型头部企业,厚育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土壤。
同时,上理工科技园依托的上海理工大学深耕医疗器械领域多年,在医疗器械领域起步早、基础好、优势明显,医疗器械类平台数量全国最多,在医疗器械行业拥有2万余名校友,广泛分布于药监系统、各大医院、药械企业等单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一。
以上海理工大学为核心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已建立起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长三角高端医疗装备创新联盟、上海长三角医疗装备产业促进中心、上理工医疗器械学院、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一带一路”医疗器械监管科学院等平台,具备助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此基础上,科技园将重点推进作为杨浦区100项重大项目之一的滨江—上理工健康产业科技园建设工作。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开发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和数字健康等健康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引领区,在高端医疗器械和数字健康等领域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打造功能平台承载区,布局建设一批以研发与转化为核心的功能型平台;打造医疗器械注册、监管服务、临床试验、实训基地等功能性服务平台。
此外,科技园将进一步优化健康产业布局,完善孵化体系,集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创新创业孵化能级,探索“学科+产业+基金”及“大学校园+科技园+产业园”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发展,打造健康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