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焕焕
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我国科技领军企业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急需加强体系化布局,培育发展壮大一批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在应急攻关中靠得住、用得上的科技领军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先锋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我国科技领军企业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急需加强体系化布局,培育发展壮大一批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在应急攻关中靠得住、用得上的科技领军企业。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
科技领军企业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主体。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是新技术需求的最先捕获者和新技术成果的最终应用者。科技领军企业具备研发投入强、技术水平高、人才储备足等先天优势,在整合汇聚创新资源、营造区域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综合效能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可以加快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技术和市场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企业尤其是掌握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其对国家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在保障国家安全、争夺产业主导权等方面承担着更大责任。
各地积极探索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新模式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部署和有关地方政府主动作为下,浙江、江苏、上海、天津、湖北、山东、安徽、河北、内蒙古等地围绕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和培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
从评价和认定方式上,除山东、上海以排名的方式公布科技领军企业榜单外,其他地区则主要采取“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的方式——企业首先对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作用和社会责任等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科技领军企业条件的,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综合评审并择优认定。
从培养和建设路径上,各地按照科技型企业成长规律构建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河北提出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中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天津构建了“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根据不同企业成长特点建立分档支持的政策措施。
从支持政策和举措上,各地提供多元化政策措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发展。浙江、江苏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领军企业共同设立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江苏积极探索“企业出榜”项目形成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产业前瞻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湖北提出重点依托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基地和平台,并对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新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浙江将科技领军企业纳入“百院千企引万才”重点服务对象,支持其引进“高精尖缺”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此外,为强化对科技领军企业的精准支持,湖北建立领军企业领导挂点服务机制,提出针对科技领军企业承担特别重大创新项目的“一事一议”制度。
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和培育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重点领域布局不够、产业链创新链带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偏弱、高水平科技领军企业数量不足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传统优势逐渐丧失,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正在天津举行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曾经依靠密集劳动力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机器人正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助力之一。
近年来,在传统制造业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着眼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天津发力机器人产业。目前,天津市拥有机器人生产企业百余家,年产机器人约1000台,产业规模30亿元左右。
原先依托娴熟工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借助机器人的力量,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位于天津开发区的美克美家,通过在传统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引入工业机器人,把原来4个人的工作,缩减到现在的1个人。
为了应对转型升级的需要,河南、辽宁、广东、山东等地也都纷纷加快培育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向制造业等行业渗透,来推升新经济,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在中国多地,机器人正在迅速进入制造业。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6.67万台,这是中国自2013年起,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将会出现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伟民说。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报告预测,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采用率将增长150%。
业内人士表示,“机器换人”不仅有助企业缓解技工短缺的困境、应对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生产的标准化要求,创造更大的产能,也有助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土地、环境承载能力等问题。
“机器会不会代替人类”?“每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些专业人员,但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就业,比如火车代替了挑夫,却也造就了一批铁路工人,人类没有必要害怕机器,机器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倒逼国产机器人研发和制造产业新的发展,而政策支持也助推了这一进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强国发展路线图,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为了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专家们认为,应该加强全盘规划,实施非对称的发展战略。加快制定中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把机器人技术对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特别是基础工业水平的渗透、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首届世界智能大会6月29日开幕,为期两天,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旨在共同探索智能科技发展的新路径。
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扩张有所加快。然而,5月26日,众城智库在贵阳大数据博览会上发布的《2018先进制造业发展白皮书》却指出,随着新一轮产业迁移加快,制造业流出风险加大,成为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近年来,不少外国制造业企业离开中国,而多家外资制造业巨头开始考虑回到本国设厂。对此,有专家表示,中国的智能制造目标是以高端制造业为主,随着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势必会带走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只有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把握新的发展机会,才能克服制造业流出的影响。
“制造业的变革凝结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产品,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出路在创新,难点也在创新。”6月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迫在眉睫
“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在进行重构,所以,加快建设新型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刘文强说。
刘文强介绍,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呈现出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技术研发角度看,单项技术正在向多项技术转变;从研发主体看,正在广泛地参与推动多领域、跨主体的多主体协同创新;从创新速度看,创新迭代非常快,速度致胜使得创新的各环节交叉并行;从价值体现来看,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实现了新的价值。
刘文强表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制造业战略,建设新型的创新载体。中国制造正处于由大到强的重要关口,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创新载体分散重复,许多研究中心在研发内容上有所重叠,缺乏统筹。
此外,科研成果转化不畅,许多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不足1%,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以上。
“面对这些问题,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可谓迫在眉睫。”刘文强说,创新中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整合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攻关。
与传统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载体相比,制造业要建设的创新中心更强调:打造新型的创新链;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封闭交叉问题;解决创新和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
刘文强认为,创新中心的核心是开放合作。在管理运行中,要突出市场化机制、突出自我持续发展,采取小核心大平台的模式,通过产业联盟以及行业吸纳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机构。同时,要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机制,最终实现“自我造血”。
“三个再造”助力科技创新
不只是制造业,任何行业要想发展,都需要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首先是基础研究,然后是应用研发,之后走向产业,形成产业模式。当前,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各个行业、各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进行‘三个再造’,即流程再造、功能再造、平台再造。”日前,在“国研智库论坛·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与交流合作峰会2018”上,国务院参事室副司长唐华东说。
唐华东认为,在流程再造上,首先要认清科技创新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他指出,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四方面的基本要素。即人才要素,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性标志;制度保障要素,制度保障的是保障整个研发过程,这对企业和组织来说都很重要。对国家而言,科技创新更需要一个制度保障;再就是实验室、基础设施以及辅助人员等基本设施要素和资金要素。
“在功能再造上,当前政府的一些服务还未通过运用新技术而有所发展,在技术的引用、监管及服务保障上稍显落后,对高技术手段的运用力度不够。”唐华东建议,政府要打造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平台,可在高技术手段上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大数据平台和服务中心,以高技术手段提升服务功能,让人工智能服务于各个组织的科技创新。(付丽丽)